“陳教授和學生們都在玉米地里呢,我拉著你們過去吧。”炎炎夏日,記者來到山東青島萊西市于旺莊兄弟家庭農場的“玉米科技小院”,農場負責人于志學聽說要采訪陳延玲教授,便主動開上三輪車,拉著記者來到了一大片玉米田邊。
“嗨,你好!”穿著防曬服、戴著防曬帽,全副武裝的陳延玲和學生們站在遠處的田地里,朝記者揮著手。昨天下了一場大雨,她和學生們擔心出苗不久的玉米受影響,便趕來察看。還好,玉米苗長勢不錯。
“我人生最美好的6年都是在‘科技小院’里度過的,因為親身經歷過,所以深知‘科技小院’對農業(yè)人才培養(yǎng)的意義和價值?!标愌恿岣嬖V記者,她師從中國農業(yè)大學張福鎖院士,進入青島農業(yè)大學資源與環(huán)境學院工作后,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,她將“科技小院”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引入學校。
“‘科技小院’就是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,既可以學習理論知識,又可以解決實際問題。”陳延玲說,青島農業(yè)大學“科技小院”的研究生們平均每年在小院的駐扎時間長達220天,學生們在田間地頭碰到的問題,都是在校園和實驗室里面碰不到的,遇到問題,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研究解決;而且,長時間與土地打交道、與村民打交道,學生們能更好地了解土地、了解農民,真正培養(yǎng)出懂農業(yè)、愛農村、愛農民的研究型人才。
“俺村有160多戶人家,大部分都外出打工,像我這樣四五十歲的在村里都算年輕人了。這些學生娃來了以后,和我們同吃同住,不僅帶來了知識文化,還帶來了活力?!庇谥緦W說,青島農業(yè)大學的“玉米科技小院”來到于旺莊3年來,農場的玉米產量逐年提升,不但土壤環(huán)境改善了很多,還使用北斗導航實現了機械化播種,讓他們這些農民學會了科學種植,從“會種地”變成了“種好地”。
“我的胡蘿卜為啥賣得貴?那是因為我跟著‘科技小院’科學種田,種出來的胡蘿卜個頭齊整、品質一流,這年頭,種田不講科學是不行的。”李茂岳是萊西市店埠鎮(zhèn)的胡蘿卜種植戶,今年他種的500畝胡蘿卜不僅大豐收,而且客商給出的收購價比給其他很多農戶的都高。
“我們的手機24小時開通,農忙時節(jié),對周邊農戶的服務是零距離、零時差、零費用、零門檻?!标愌恿嵴f,農民無論是上門咨詢,還是打電話求助,“科技小院”的師生們都會第一時間入戶進田指導。
為了讓種植戶更好地學習種植技術,“科技小院”還開設了晚間課堂、田間學校等培訓課,講解如何科學灌水施肥、如何識別假化肥、如何解決胡蘿卜裂根、如何治理線蟲病等常見問題。陳延玲表示,“科技小院”駐村,不僅提升了學生們的專業(yè)知識、適應能力、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,還把當地的農民、種糧大戶都培養(yǎng)成了“土專家”,培育了一批接地氣、高素質的農業(yè)技術隊伍。
“截至目前,全校已有92名研究生到‘科技小院’學習實踐,在田間地頭培養(yǎng)出來的研究生不僅有知識、有實踐,還會溝通,能跟老百姓打交道,頗受用人單位青睞?!鼻鄭u農業(yè)大學校長劉新民告訴記者,“科技小院”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實現了教書與育人、田間與課堂、理論與實踐、科研與推廣、創(chuàng)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,在鄉(xiāng)村振興、“三農”發(fā)展等方面發(fā)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
(記者 劉艷杰)
北疆新聞:內蒙古自治區(qū)重點新聞網站(客戶端),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(yè)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(fā)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(客戶端)。
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,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,轉載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,并附上原文鏈接。
二、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(作品)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,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。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,聯系郵箱:bjwmaster@163.com。
版權聲明:北疆新聞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-1
Copyright © 2016-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15120200009-1蒙公網安備:15010502001245